在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毕业展上,一件由十七万根巾纸条组成的长达两米的纸墙,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件作品的创作者是来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张晨,她耗费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每天手搓上千次,将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常消耗品,变成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作品名 :《Twist》
材质:纸巾
尺寸:200 x200 x15cm
“很多人问我,搓这些纸条有什么意义?”张晨在创作笔记中写道,“我只能说,我希望它能让大众以新的视角在物质的生活中守住那份对生命质感的知觉。

张晨独自工作时
创作过程初期,张晨一个人在教室搓纸。她坐在地板上,不停重复着手搓纸条的动作。长时间的劳作让她的指腹磨出了泡,最后起了厚茧。家人视频时看到她贴着创可贴的手,没说什么就挂了电话。
第二天,母亲突然打来视频:“你爸把全家都叫来给你帮忙了",镜头一转,爸爸在认真地裁纸,奶奶戴着老花镜,手上沾着水仔细数纸,姑 姑、姑父在一旁有条不紊地整理纸卷,外公、外婆拆着整箱纸巾,就连妈妈的同事唐阿姨也加入其中帮忙搓纸。
没有人问这个“作品”到底想干什么,也没人在乎它最终是不是能“出名”。他们只是觉得:孩子愿意认真做一件事,自己也该出一份力。

张晨及家人深夜劳作场景
“我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里没有,艺术,这个词,但对手工,对劳动,对一点一滴做事的认真态度,从来都不陌生。妈妈总说她和我爸没读过什么书,这辈子不能在一些大事上给我助力,但是能在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能给我最大的支持。”张晨如是说道。
这件作品不追求炫技,也不寻求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它是慢工,是重复,是从虚无到实在的积累。就如同日常生活本身,琐碎却真实,辛苦却踏实。在高效、快捷、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今天,这种看似笨拙的慢反而更具力量。
这件作品远不止那十七万根纸条它从张晨及其家人的行动中
从一根根纤细纸条的“搓”中传递出一种不急不躁、踏实前行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要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这一代人,生活节奏快,机会多
却也容易陷入焦虑、浮躁之中。
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有一份沉下心的勇气。

《Twist》局部图
而那些被搓进纤维里的体温与时光
早已让这件作品
超越了材料的物理属性。
它不仅展现了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的温暖
更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让公众参与到这场手工创作的情感互动中。
艺术从来不在云端
而在千万双手共同编织的生活肌理里。
这是生活的真味,也是艺术扎根生活、反哺社会的生动写照

家人在展览现场打卡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