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史介绍 >> 正文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史介绍

发布者:管婷婷 [发表时间]:2023-11-22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浏览次数]: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32——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初设雕塑系

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1930年改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根据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务记录,1932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大学部设立了艺术教育系、绘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雕塑系和音乐系,这是雕塑系创办的最早文字记录。初创的雕塑系开设了木炭画、泥塑、石刻、木刻、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美学、艺术解剖学、透视学、集合学等课程。雕塑系教学体系是引进西方比较成熟的雕塑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学和专门学,为中国近代雕塑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初创的雕塑系讲求实际,学风勤朴笃实。自创办起,教学安排就强调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养成劳动和合作观念。初创雕塑系时,师资缺乏,引进了在日本雕塑专业留学的蒋治民,他于1937年出任武昌艺专西画和雕塑教员。可见当时教师聘用坚持严聘精炼的要求,从而使教师在雕塑教学与艺术创作领域达到高标准。19388月,武昌艺专校舍被日机炸毁,学校迁徙四川。因形势危机,雕塑、图案、音乐学科均停办。

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教学设施补助计划中,记载了当时工艺美术专业教员蒋治民为雕塑、陶瓷模型课程提出研究《中国雕塑》项目申请经费的报告及详细设备、材料明细表。可见,虽然雕塑系停办,但雕塑教育和雕塑研究却没有停止,并注重雕塑课程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研究中国雕塑艺术。从记录的泥塑课程教学和学生泥塑作品照片中,可以看出雕塑教育基本上是国外雕塑教学的模式,是以肖像雕塑为主的雕塑教学,包括泥塑、石刻、木雕等课程内容。但是从雕塑系的开端来说,中国雕塑人才培养已从民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走向有文化、有技艺的雕塑教育模式,基本形成了起点高,教学质量好,注重中国雕塑研究的办学特色。

1953——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武汉)开办雕塑系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在武汉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由湖北的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武昌艺专部分人员)、广东的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部分人员)、广西艺专美术系(部分人员)合并组成。初设绘画系、雕塑系、图案组,后改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

雕塑系修业年限为专科三年,计有学生38人,专业教师7人。雕塑系主任由曾新泉担任,刘政德担任系支部书记。当时由于院系调整,学生来自多个院校。1953年至1957年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于院校调整,分为广州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

1958——湖北艺术学院成立雕塑教研室,专业课程雏形建立。

195810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分散在湖北其他院校的教职工组建为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再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音乐系、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武汉教育学院部分人员合并,成立了湖北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设置了音乐系和美术系,美术系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五个专业。于1958年创建了美术系雕塑教研室,1959年首届招生。

湖北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开创,是以蒋治民(留日,当时日本的雕塑教育体系也是学法国的)、张祖武(刘开渠等先生留法回国后招收的首届雕塑生)等先生为先导。教师们长期对中国传统及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基本形成了法派、苏派、中国传统雕塑渗透与融合的雕塑教育体系。这时期培养了两届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为雕塑教育积蓄了人才,如后来在雕塑系任教的汪良田、安志今、朱达诚等。

196510月,根据国家对全国艺术院校大调整的政策,湖北艺术学院开始精简编制并逐步停止招生。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被改为湖北省美术院下设绘画工作室、美术理论工作室、工艺雕塑工作室。工艺雕塑工作室李一夫任主任,张祖武,张朗任副主任。当时,工艺雕塑工作室受湖北省工艺美术处的委托,举办为期半年的湖北省工艺美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工艺、国画、广告设计以及刺绣、剪纸、地毯、贝雕设计等实用美术项目。之后,受文革冲击,各项工作都随之停顿下。

1972——雕塑教育恢复,开展了雕塑普及教育。

1972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成立,美术系的人员建制沿用省美术院的一部分,系主任由刘侬担任,张朗任副主任。雕塑专业教师有张祖武、汪良田(19647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分配任教)、安志今(1974年调回湖北艺术专科学校雕塑专业任教)。

1972年上半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院,学制三年,开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等五个专业。1975年雕塑专业是作为绘画专科招生,75级绘画专业培养了雕塑专业8名学生。当时,提出工农兵学院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上、管、改口号,要求学校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的方针。于是,美术系开办的专业班也突出了这些特点,如师范班、黄陂泥塑班、社来社去班等,1976年雕塑专业培养了11名学生。各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培训班相继开办,并在湖北省应城、咸宁、黄陂等地办有教学实习地,如1973年举办了工艺美术短训班雕塑国画,培养了6名学生。不同学制的专科雕塑课程与60年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雕塑专业设置了政治理论课、学工、学农、学军课、文化课和专业课,包括文学、美术知识、美术史、透视、解剖、素描、速写、色彩、泥塑、创作、采风、毕业创作等课程,体现了当时政治时代特点。这个时期,雕塑专业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三年制的专科班,为湖北省培养了一大批实用的雕塑美术人才,同时也不乏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人才,们部分充实雕塑教育队伍,部分分配到省市雕塑创作部门工作,后来都成为了湖北乃至全国雕塑领域的中坚。

1977——高考恢复,雕塑教学步入正轨

1977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高考制度恢复。同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恢复为湖北艺术学院,并设美术分部,雕塑教育逐步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1985——湖北美术学院成立雕塑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雕塑教学体系逐步完善

19855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改建为湖北美术学院,建制为美术系、工艺系和理论文化课部。雕塑专业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已开始进入重点美术院校深造。从1985年到1996年,共招生5届,培养学生41人。1988年培养学生7人,其中张松涛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充实教师队伍,成为雕塑系的后备人才。史金淞和安维秋分配到湖北省美术院,从事雕塑创作工作,史金淞现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当代雕塑艺术家。

1985年雕塑系首次招收硕士硕士生,余小平是雕塑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祖武刘政德,余小平毕业后留校任教。

这一时期,由于雕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不仅有国内研究生,还有国外留学生,并学成归国,纷纷进入高等雕塑教育队伍。还有在省内外从事雕塑创作,或者自由职业艺术家。最可喜的是雕塑系研究生教育开启,为后来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设置绘雕系。

1997——独立建系,拓展了雕塑专业体系。

由于雕塑教育的特殊性,1997年学校专业调整,独立设置雕塑系。专业课程内容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的创造性。在前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对学科内容作全面的调整和充实。

1997年独立建系时,招生主要面向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河南,2002年后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雕塑系有两个专业方向班,雕塑师范班培养学生21人,雕塑班培养学生10人。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雕塑专业开始每年招生,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雕塑专业不断充实年青师资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增加大量新设备,并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学生不断向高学历冲刺,杨红志是雕塑系第一个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学生,随后有更多的学生考入研究生深造,毕业后充实到各高校教师队伍。1999年雕塑系学生毕业作品获得五个《99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作品》的优秀奖。

2000——整合雕塑学科课程内容,创建全新的学科体系

随着当代雕塑艺术、公共艺术、媒体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渗透,现代雕塑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艺术内涵也愈加丰富。为适应这种艺术一体化带来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同时为了应对信息量膨胀与学时的压缩,雕塑系在多年教学科研探索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不再孤立思考专业课程,而更多的是探索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效益。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设雕塑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研究。

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分为新具象雕塑工作室、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室和材料语言雕塑工作室。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度逐步增强,培养模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选择模式转移,增加了公共艺术、雕塑材料、环境雕塑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和抽象构成雕塑设计等新课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进行定点基地建设。此举拓展了雕塑语言更广阔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践与创作有了充分的研究环境与制作空间。

在雕塑专业学习过程中,注重在基础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雕塑创作和雕塑展览活动。

从这届雕塑专业培养的学生状况看出,由于雕塑教育的改革,学生培养人数增加,学生毕业的去向选择增多,学生在全国获奖越来越多。特别是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人数增加,学成后都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4——全方位进行雕塑学科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学科体系。

雕塑系教学机构有专业基础部和导师工作室。其中导师工作室分为新具象工作室、现代材料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配合导师工作室建立材料工作间,即石雕、木雕、陶瓷、直接金属焊接、金属制造、综合材料。

2004年以来,雕塑系在院教学工作研讨会提出了新的教学计划,即适量减少传统的写生课程,而加大材料课程,如石材、木材、陶瓷、金属综合材料的运用等课程量

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精品课程,雕塑系组成以教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梯队的学科队伍。系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亲自起草泥塑基础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拟定教材内容,主讲课程,2004年《泥塑基础》获省精品课程。

这段时期,雕塑系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创作活动,创造条件开阔艺术视野,以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几年的雕塑学科开拓,学科建设势头良好,学生在国内外获奖数量猛增。2004年本科毕业论文获得省学位论文一等奖和提名奖;毕业作品获得“2004中国 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一等奖。2005年毕业作品在全国获得二等奖1个、优秀奖2个、省科研一等奖1个、省级优秀奖4个和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展颜活动一等奖1个等。

2008年由于学校院系调整,陶瓷艺术专业合并到雕塑系,雕塑系自此有了两个专业:雕塑专业和陶瓷艺术专业。

2008年学校新校区建设启动,雕塑系对新校区的教学空间和设施进行规划和布局。

2010——国家高等学校雕塑特色专业的建设

随着湖北美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雕塑专业的教学规模也有了很大发展,雕塑系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空间完善教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入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三个教研工作室的建设;继续巩固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新增公共环境雕塑专业;做好陶瓷艺术专业的协调工作,加强对陶艺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有特色的陶瓷艺术专业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加快特色专业的发展;教学系统的完善。

2013年雕塑专业顺利获批2013年度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2013年9月,雕塑专业课程《泥塑头像》选修课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雕塑》选修课,进一步丰富了选修课资源。

2014年雕塑专业研究生孙醉毕业作品《无形之象》不仅获得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罗中立奖学金”,使他成为全国5名摘得“罗中立奖学金”桂冠的学子之一;且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曾竹韶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并一举夺得“曾竹韶奖”殊荣。同年,我系师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和第十二届湖北省美展。全系共有13名教师作品、3名学生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教师魏传涛艺术设计类作品《印象一一轨迹系列》、万里驰综合材料类作品《所有的理想都是这样的》入选“入京作品”,经过激烈角逐,最后魏传涛老师作品获得本次全国美展“优秀奖”;此外,我系多名教师作品入围第十二届湖北省美展,其中教师张卫木雕作品《广陵散》获得银奖。

2015年,继2014年三个实验室建设项目获批后,我系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推进雕塑铸造实验室、玻璃铸造实验室、柴窑实验室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做准备。并开展毕业班课程教学的新探索,引入《活动雕塑》、《玻璃艺术》等课程。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积极进行教研项目的申报,由系主任张松涛主持的《公共艺术课程计划》项目于2014年成功获批校级教研项目,已完成项目结题。

2016年,雕塑系陶瓷艺术专业参与的由澳门天地陶艺学会、澳门理工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蕲春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举办的“武汉--澳门陶艺交流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科研项目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系主任张松涛作品《拉祜族少女》获得“中华民族大团结美术作品展”收藏并担任 2016“曾竹韶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委。

2018年,我系为推动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新增2个数字雕塑教学实践基地,全年有6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教学在5个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组织评选由福建省惠安县精美艺术雕塑厂赞助设立的“精美雕塑艺术奖学金”。举办十年一见---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作品全国巡展湖北站展览及雕塑论坛、David Evison余大伟一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影响下的雕塑、浮雕、绘画展等3个展览,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

2019年,我系积极推进“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雕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雕塑专业《数字雕塑的教学研究》获批为“2020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雕塑的视面研究》获批为“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并积极组织校友参加建校百年主题展览,百年校庆返校活动,参加2020年11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界美育--湖北美术学院纪念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举办“湖北美术学院三位创办人(蒋兰圃、唐义精、徐子衍)塑像”雕塑制作项目,由系主任张松涛亲自操刀,雕塑系老师集体制作了三位创办人雕塑。纪念雕塑系创始人,推进百年校庆的进程。

2021年,系主任张松涛主持创作“中共五大”主题雕塑。入选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联主办“永恒记忆·不朽丰碑”——建党一百周年湖北党史重大题材美术作品文献展,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

2022年,专业调整进入新征程,正式更名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新需求,提升院系教学质量和学科竞争力。9月,陶艺专业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正式迁出学院。与此同时,公共艺术专业则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入雕塑系,与雕塑专业共同开启新的征程。

本年度,雕塑专业通过学校首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阶段性检查评审。学院《传统雕塑》、《金属材料创作》2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余景学老师主持的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雕塑专业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雕塑创作”课程为例》项目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雕塑与公共艺术团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省级二等奖佳绩。

学院承办了2021首届GDSC“网易杯”全球数字与雕塑大赛,于2022年11月13日完成 线上闭幕暨颁奖典礼。举办了数智造物--2022当代器物雕塑邀请展和研讨会活动、刘政德纪念雕塑艺术展。积极推动了雕塑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世界湿地大会,余景学老师受邀参与设计,与多家机构共同精心打造本次大会核心展区之一东湖湿地科普展示中心。

2023年,为致力于推动文化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我院与湖北东湖实验室签署了合作协议;青年教师孙域钦博士受邀为著名哲学家杨祖陶先生塑像,铜像于8月30日在武汉大学哲学院举行揭幕仪式,并被武大哲学院永久收藏。

7月5日-7月12日,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组建的“重走湖美征程”专项社会实践队到重庆市江津区圣泉街道陡石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被评为2023 年江津区“为‘江’来·更‘津’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团队成员吏希超被评为优秀个人。

10月9日-10月21日,我院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青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展暨藏龙青年雕塑与公共艺术论坛,汇聚了国内外青年雕塑与公共艺术领域的精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11月1日-11月15日,学院举办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果展于学院A5教学楼一楼展厅展出,充分展示了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果。

总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艺术的广阔领域中稳步前行,这一进程恰似一个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学院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生命力,同时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勇于开拓新的艺术领域!